在與社團學弟妹的對談當中,發現每個社群組織(系學會、社團或志工團的統稱)都有共同的問題「組織架構的不明確,導致團隊運作遭遇瓶頸」。組織架構就是各位口中的負責人,可能會有總監、部長、組長、組員、總召、副召....等,不管是什麼組織,都會因應不同的活動、行政、專案需求而成立這樣的團隊,但大家都是參考過去學長姊所流傳的分工方式,所以通常都有「分工定義不明,導致工作項目模糊,而引起團隊紛爭。」
在與許多的學弟妹們討論過後,得到以下結論,或許可以給各位在組織分工上有所模糊地帶的團隊們參考:
第一步、搞清楚,分明白
在接受到新的任務或組織成立時,應該先思考在接下來的規劃中,有哪些事情你想要做的?
若是社團,思考一下接下來有沒有要辦課程、活動、行政....等
若是活動,思考看看在這裏面有哪些事情是要做的,食宿、活動安排、公關、行銷....等
這個階段,小編建議寫出大概要做哪些事情(千萬不要提出細項,那麼你在這個階段就會卡住),這些是需要被關注,而且會影響活動進行的事項。當然是否有其他事項,當然就由各位來思考囉!!
第二步、雙管齊下,事半功倍
在小編我的經驗來看組織應分為兩種 策略組織及執行組織(但有些活動較小,會直接只有執行組織也無不可)
策略組織(下圖兩條紅線之間):
各位所熟悉的角色就是社長、副社長、秘書、活動、總召、副召.....諸如此類,這些頭頭平日必須定期開會、訂定團隊目標、資源整合協商...等,負責擔任目標訂定、修正、提出所需新增及改進事項(行政、活動..等)的角色。
PS.當組織遇到需要執行的活動時,執行組織成立,此時策略組織擔任執行組織的資源供給者,負責調動組織內資源協助活動順利完成。(ex.當經費不足時則由策略團隊開會決定經費調動方式)
執行組織(下圖最底下那層):
活動執行的組織,必須由策略組織加上部分成員(社員、志工...等),重新組成一支新的團隊,透過不斷的重組,可有效增進組織內成員的向心力,讓人人都有機會表現。而組長的任命,一般組織是習慣由原先策略組織的成員來擔任,所以策略組織及執行組織就會有直接性關係,但小編是建議可以由其餘成員(幹部外的成員)來擔任,這樣可以藉機拉近其餘成員的向心力,藉此讓他們有發揮的餘地。
組織分解結構OBS |
各位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小編將策劃會額外畫一條線到最下面那層,意指的就是執行團隊必須額外籌組,與策略組織角色盡量分開,可以避免工作量過重。不過通常在這張圖最多只會畫到第二層,甚至連第一層都省略(PS.你們把課外組的老師都擺哪去了XDDD)。除了把圖畫出來之外,還必須明訂所有幹部的工作內涵及項目,我們稱之為OBS(組織分解結構)。可用表格或圖表的方式呈現,並於團隊籌組之初,便把此文件讓成員過目,避免未來有爭執。
第三步、合作無間~~隙,以表劃分
這個第三步驟其實應該跟以上兩個步驟並進,但為了凸顯它的重要性,因此額外隔出來跟大家說明。為了避免有工作模糊地帶,建議各位寫出分工表的工作內涵項目。
工作清單List |
- 大家能夠先搞清楚要做哪些事情,再來做職責分工
- 上下、平行關係要清楚,相關性的組別擺一起方便討論(ex.生輔總監底下會有負責吃、住、行的小組,但每次召開策略會議的時候由生輔總監出席報告狀況,生輔總監則自己召開生輔會議)。
- 工作定義必須明確,這樣才不會造成有些組別工作分量過大。
- 小組必須要清楚所需人數,這樣在調動人力上會比較方便。(調動人力與甘特圖有關係,找時間再與各位分享甘特圖)
為了讓各位更加清楚,以系露作為範例,大致上在思考組織架構方法如下:
若有任何問題歡迎至 大學社團活動知識+提出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ccapcpo